年輕人之於0050/0056

本篇有感以下這篇文章:

為何年輕人不該追求配息(Bias Towards Dividends)

作者是綠角(財經筆記),一直在顧問界享有盛名,許多顧問也會參考他的看法,其內容我認為是可以信任的部落格之一。

網路上討論理財包括投資、保險或其他的範圍的資訊非常多,看下來依我自己的經驗,大多數是聚集在單一事件或理論上面,例如什麼保險可不可以買,哪種投資工具成本最高…等等。姑且不論對錯(因為某些條件下是好的,有些條件下可能沒那麼恰當),我認為每個人遇到每件事物,變數都非常多,例如賺多少錢,未來目標是什麼,所負責任有多少,更細的有父母年歲多大,需不需要孝養/要多少,有沒有家人、小孩/多大,居住城市/要不要買房/多少坪/要不要車位/有沒有房貸,工作方面…太多了,不勝枚舉。

這麼多變數、這麼多不同,怎麼可能用一個或數個觀點就可以符合所有/大多數人的狀況,進而解決他們的財務問題?

就好像假如我腹部長了一顆瘤,醫師或藥師一看到就說:「你擦這個藥就好了」,你會不會覺得哪裡怪怪的?保險業務員聽你說預算一年有5萬,馬上就有建議書拿出來,你會不會覺得哪裡怪怪的?銀行理專一看你帳戶有多少錢,馬上有產品拿出來,你會不會覺得哪裡怪怪的?網路或媒體上有人講了一些好像有道理的說法,說哪支股票可以買、趕快買,你會不會覺得哪裡怪怪的?

扯遠了,回到主題。先簡單比較0050跟0056:

00500056
組成台股50家公司台股150大公司中挑30家公司
配息(理論上,下同)較低較高
資本利得較高較低
簡單到不行的比較,詳細請參考其他資訊。

該文章的大意是說,自2008年起,0050的資本利得(直白點:價差)成長較多,而0056雖然領到較多的配息,但資本利得成長少很多,相比之下15年過後,兩者的總報酬(資本利得+配息)就差很多。

這個事實完全沒有問題,理論上也沒有問題,但,在顧問之於顧客之前,實務討論上就會有很多問題。

舉個簡單的例子,假設這位投資人過去沒有什麼投資成功的經驗,還聽到許多人投資賠錢的訊息,平時也因為各種原因不方便研究投資,時間回到2008年,因緣際會下看到了這個理論,選擇把他的錢投資到0050中…

在某年某刻,他發現0050比0056多跌了3%,當下他可能覺得還好。

過一陣子,他又看到0050比0056多跌了6%,當下他開始有點懷疑,難道我錯了嗎?我是韭菜嗎?但他還是抱持著懷疑繼續放著。

再一陣子,他看到某節目或網路某討論串說0050已經比0056少9%,這時,你覺得在那當下他會怎麼想?

你能不能理解我想表達的,我一直提到「當下」,因為比較缺乏經驗的投資人不是那麼理解投資是怎麼回事,投資不像定存保證不虧,所以他會懷疑、會害怕。在那當下他可能心神不寧、睡不著覺,深怕一覺起來自己辛苦累積的財富化為烏有,這很正常,這就是人性。

想要教小朋友游泳,我認為不適當一開始就直接把他推到成人池,期望讓他靠自己的求生本能快速學會,這很荒謬。

依過往經驗判斷,長期下來0050資本利得成長的多,是事實;但缺乏經驗的投資小白遇到負波動會害怕,也是事實。

身為顧問,如何協助小白們透過投資增加資產,依照每個顧客當下的想法、觀念、經驗提供適合當事人的建議,這是專業所在。

我有好多次的案例是類似這樣:

我:「考慮到你跟我說的狀況,我認為投資0050可以解決你的問題。」

「可是我媽買0050看起來好像也不太穩欸」

「的確是,看到那個波動很多人都會有這些疑慮。那如果讓每年配息多一點進你的戶頭,雖然長期下來可能賺比較少,但看到現金總會比較安心。等過些日子你習慣了投資是怎麼一回事,再來討論0050或其他方式,對現在的你來說會不會比較能接受?」

顧客這樣就同意了。留意我說的是比較能「接受」而非比較「好」。因為好不好要根據每個人價值觀不同,有些人覺得「賺得多」才好,有些人覺得「心安」比較好。

想求心安是有成本的,就好像想享受好的桌邊服務,就要多花錢。很多人習慣拿投資跟儲蓄險比較,說儲蓄險利率那麼低有夠爛,也不確定是自己真的有研究還是人云亦云:儲蓄險在滿足一些確定的條件下,是不會虧本的;而投資,不管滿足多少條件,都有可能虧本。

任何所求的事物都有成本,想在同樣成本下追求更高的報酬是人性也是天經地義,但拿投資跟儲蓄險比較報酬卻不考慮風險(成本),就未免有些不切實際了。

年輕人不該追求配息,有道理;年輕人可以追求配息,也有道理。

找個專業可信任的顧問諮詢、根據自己的狀況提供專屬建議與協助,縱使要付諮詢費,你覺得有沒有道理?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