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標題其實是一篇報導的標題,本文來討論這篇報導。
釐清保障內容 替孩子權益把關(工商時報)
有加入我line社群的朋友每兩週都可以收到我整理的5篇報導。我想到曾邀請一位我高中時的同學加入社群:
「我想邀請你加入我的社群,裡面除了每兩週更新的文章,亦有我整理的理財相關報導。」
「謝謝,不用了,這方面的東西網路上很多,我自己看就好。」
關於理財方面的報導或文章著實不少,為什麼我還要整理並傳送呢?原因其實也很簡單,因為這許多資訊當中,我常常發現有很多寫的不夠精確的地方。金融界流傳著一個說法:「賺客戶的錢,就是賺資訊不對等的錢。」這樣講或許有點過於偏頗,但不失為一個實際現象。不夠精確的觀念或資訊很可能會誤導金融消費者(客戶)做出不夠適當的判斷,也間接或直接照成消費者財富上的浪費與損失,不能說是錯,但就是有點可惜,如果消費者能做更適當的選擇,或許就能早幾年達成生涯財務目標,例如財富自由。
因此我定期閱讀並篩選文章,把我認為真正能幫助到消費者的資訊整理出來並傳送給我的朋友們。本文以這篇報導為例:
(節錄自內文)
在「定期險與終身醫療險該怎麼選?」部分,全球人壽指出,定期險與終身險各有其優點,以終身醫療險搭配定期險,相輔相成,可發揮更大效益。終身險雖然保費較高,但具有固定年限繳完後便可終身保障的優點,許多父母都會買來當作孩子的第一個見面禮。
...
台壽認為,父母幫孩子投保常見「買什麼、怎麼買、買完後」三大迷思。許多父母親會忽略了為孩子購買保險,主要是為了當孩子不幸碰到保險事故時,能降低父母的負擔,減輕對家庭的衝擊。因此「預算」及「保障額度是否足夠」,才是規劃保險前該首重考慮的兩大重點。
另外,台壽指出,人生各階段擔心風險與需求不同,加上政府政策及醫療治療方式會隨著環境轉變與進步,保險也要因應不同階段需求、政策及醫療環境的轉變有所調整。
首先閱讀藍色文字的兩個段落。
前面段落提到「以終身醫療險搭配定期險,可發揮更大效益」。這段講得相當籠統:
- 怎麼搭配可以發揮更大效益?
- 「固定年限繳完後便可終身保障的優點」,其效益能否蓋過其缺點?
而後面段落提到,人生各階段風險與需求不同,保險需應時調整。
我認為後面段落講得非常好,問題是前後段落有所矛盾:若是買終身險,你要如何調整?除非忍痛中斷終身險繳費,否則你只能不斷往上加保而已,還是說某保險公司指的「調整」就是不斷增加,而非我們認為的有「減少」的空間?
舉個簡單的例子就是退休。「退休前」如果發生風險事故,我們財務上損失的是醫藥費及工作收入(因為休養時無法工作)兩個部分,而「退休後」的損失只有醫藥費的部分。這差異其實就是需要做調整:退休後的保障應可將工作收入損失的保障排除,使這部分保障降低,如此一來更合理且有更多資金作其他運用。
但這麼說並非指終身險不好,我一再強調商品都是中性的,都有其適合的族群。只是一般消費者看到這樣的文章、這樣片面的敘述,非但沒有幫助,若是不慎做錯誤解讀,資產上就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甚至威脅,因為類似的保障內容,終身險與定期險的保費不論是10/20/30年下來,其差異都很大,若是消費者有足夠的資產管理能力,將終身險與定期險之間的保費差異做妥善運用,是有機會增加資產靈活性;倘若管理能力不足,買一份保險契約不失為一種適當的選擇。
所以終身險與定期險如何選擇,取決於消費者的「資產管理能力」-全部自己管,或是將一部份交給保險公司。這項能力無法量化,不能說你的管理能力是10級,我只有7級。無法量化的情況下,一般的消費者又怎麼可能知道該買多少比例/哪種終身險,又該買多少/哪種定期險呢?
所以我認為類似這樣的文章或報導,幾乎都存在一些不夠精確之處,例如上面第一個段落就是講得太過武斷,實際上仍要依消費者個人狀況而定,而這樣的敘述就無助於金融消費者做判斷。
再來閱讀中間段落。
我將「預算」特別畫記號,是因為我不覺得這是「買保險前」的重點。
舉個例:一位客戶跟他的保險業務員說,他一年預算有5萬,請業務員推薦保險組合。你覺得保險業務員推薦多少費用的組合是常見的?
不用懷疑,幾乎都是5萬上下的規劃,好像不把這5萬花完,剩下的錢會自己跳到路邊的水溝裡不見一樣。有好幾次我在某保險公司的講座中,主講者不是該公司有名的營業處經理,就是某些超業,都是些業績好的不得了,每年至少出國兩次,還可以帶家人去不用錢的那種高手說:「客戶給你5萬預算,表示他不只有5萬,你應該成交超過這個數字,這表示客戶對你的信任。」
或許站在保險公司的角度來說是這樣,畢竟保險公司不是慈善事業,是營利機構,是做生意要賺錢的。而這種觀念在大部分一次性消費中也都是這樣沒錯,例如買衣服、文具、上餐廳吃飯-只花一次,便宜了划算,貴了損失不算太大(因為只有一次),不滿意下次再換就好。
但保險規劃幾乎是做長期,今年繳費完,明年通常是繼續繳,況且買了不是說想換就換,也不會馬上看到理賠金,要等到風險事故發生時才知道自己買的適當或不適當。這樣的機制對消費者來說,如果買的不適當,其影響(損失)就會很大,既無法解決當下的風險損失問題,也平白損失幾年保費,因此不能像上面超業們所述。就像一幢房子,如果1000萬能買到,誰都不想花到1500萬,何況還可能是漏水屋。
業務員跟店員的差異就在這裡,我認為正因為對消費者來說影響會很大,因此業務員更必須為消費者考慮,專業度,良心、誠信也是缺一不可。
因此若是3萬元的保險可以滿足你的保障需求,為何要花到5萬?
保險不是越多越好:少買導致財務不安全,多買則浪費,適量適當即可,如此一來,預算還是買保險前很重要的事情嗎?
先了解需求,再尋找保險組合,最後調整險種、保額與保費。
一般消費者通常因為不清楚保險商品及其機制,就不清楚保險可以如何滿足自己的需求,因此需要業務員(或顧問)的協助。只是就我所見,絕大多數業務員也幾乎沒有嘗試釐清顧客需求跟保險商品之間的關係,他們更在乎業績、收入、獎金、能否出國旅遊爾爾,導致許多民眾對業務員或理專的不信任,這也就是國內金融業存在的巨大問題。
5萬的預算,真的需要全部花完嗎?業務員突然拿著公司新出的商品DM來推銷、傳文案到你的line,就這麼巧,在什麼情況都不了解的情況下,商品就可以符合你的需求嗎?綜合我七年的經驗,太難了,沒有這麼巧的事情啦!
文章中亦有講得非常好的部分:
(節錄自內文)
另一個常見迷思是「實支實付優於住院日額嗎?」全球人壽表示,許多父母為了省錢,可能會用較少的錢購買低額度的實支實付型醫療險,但除了住院及手術費用外,還有居家療養或是父母因照護須請假而造成的薪資損失等相關費用,是實支實付型醫療險無法提供的保障。因此,兩者其實一樣重要,建議可以將住院日額型搭配實支實付型一起投保,可更加強化保障範圍。
因此我定期整理報導文章,將中性且有用的資訊傳送給我的朋友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