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股可以買嗎?

最近一位親戚很認真地與我討論到這個問題,一聊就是兩個多小時。

理財目標

買股票是投資,投資是理財的一部分,理財的第一步(建議)是先想好「理財目標」。今天會開始考慮怎麼做比較好,表示你應該是想解決某個問題,或是想達成什麼樣的結果,這些問題與結果其實就是理財目標。

但我發現很多人其實並不了解理財目標是什麼,或是不太清楚眼下的選擇跟理財目標有什麼關係。這是民眾在理財上的一個大問題,因為這點影響甚鉅,遠超想像。搞清楚理財目標是什麼,很多問題就能夠迎刃而解,也不容易被理專或保險業務員牽著鼻子走,因為他們大多也搞不清楚什麼是理財目標,因此有時候金融消費者跟業務端溝通上難有共識。

有人一定會說:廢話!目標就是獲得更多的報酬,就可以做更多的事,哪這麼囉嗦?

我同意有更多的錢就可以做更多的事,這的確是廢話。問題在於:想獲得更多報酬,意味著必須承擔更多的不確定性(風險)。這個「風險」的影響程度,並不比報酬小,有趣的是,一般人考慮風險的時間與用心程度,卻遠少於考慮報酬-這在理財中是非常危險的事,你可能辛苦靠投資賺了幾百萬,卻一個不小心就歸零,甚至倒賠幾百萬,心情大受影響,卻沒了解到這可能只是個過程。

若你的帳面價值在某個時間點賺超過百萬,當時你沒變現,那未來在某個時間點賠超過百萬,因為恐懼就脫手-這是許多人的投資寫照。賺多少要賣?賣了後發現標的繼續漲,你會不會覺得可惜?賠多少要賣?賣了以後發現很快地超過前高,你會不會覺得可惜?

正確的停利與停損,或許可以一定程度解決這個問題,但若想要更好的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想好「理財目標」。

言歸正傳

我問這位親戚,假設今天開始存金融股的這筆錢,未來打算做什麼?

他沒想過這個問題,我就舉了一些例子給他參考,最好的例子就是明朝開始流傳的五子登科-房子、車子、孩子、配偶、錢(財富自由),其中對一般人來說,財富自由尤為重要。

我以親戚自己的狀況計算他的退休金(因為財富自由方有選擇退休的機會),勞保、勞退、房子、現有存款、保單價值,他一路工作到65歲時以目前數字來推測計算,屆時每個月會有8萬多的現金可以運用到百年。他自己也嚇一跳,想說怎麼這麼多,「每個月8萬,以目前來說夠你們花嗎?」他表示聽到這裡,壓力頓時減輕許多,因為他在網路上看到人家都說要1~2000萬才可以退休。

「除非你有其他目標,否則包括你打算存金融股的錢,都可以加速財富自由的過程,運用得宜就不一定要等到65歲才退休,或許是60、甚至55歲就可以了。」

先求有,再求好

先求不敗,再求更好-其實聊到這邊,金融股可不可以存已經不是最重要的問題了,因為他考慮到其實在投資的背後,對他來說能不能、有沒有機會更快財富自由其實更重要。

這就是要先考慮清楚自己的目標是什麼,理財目標太重要了。

如果你是短時間內要買房子,那怎麼投資(包括金融股)都有風險;如果是為了長期的目標(例如財富自由),金融股或許是可以考慮,但如果是我,我還是會透過更分散的投資來降低不確定性,例如大盤ETF。

重要的錢盡可能去降低風險,這之後多餘的閒錢,隨自己的意,你可以繼續分散,也可以單壓在某個產業、某個地區、某家企業,提高不確性以期望獲得更高的報酬,當然如果就算是多餘的錢也沒什麼把握,那就繼續分散投資吧!

好了以後,還要更好

我不知道金融股在未來的你想要的某個時間點會有多好或多壞的表現,我更在乎的是你有沒有考慮好自己的理財目標,有沒有把握達成,甚至加速達成。如果你沒有把握,願不願意聽聽我的建議?如果你有一套絕佳的人生理財計畫,你願意不願意開始考慮這個計畫的風險?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