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時間能倒轉的35k理財規劃

最近Dcard的理財板上有辦徵文活動,大意是鼓勵網友分享年輕人剛出社會時可以怎麼做理財規劃。我認為這活動蠻好的,雖然幾乎是年輕人在分享,但當中不乏許多很到位的想法,令人激賞,對想理財的人應該都很有幫助。

我自己剛畢業時不懂理財,後來輾轉進入保險業五年,我還是不懂理財,因為同事們也都不懂XD 直到後來接受顧問訓練時,才建立理財觀念,並持續學習前輩們的方法至今。雖然多了很多心得,但尚遠遠不足前輩們。

就像去年協會辦了一場理財規劃書的競賽,我使上了洪荒之力、將自己所能發揮到極限以上,但結果不出意料的,無法出線。因為我看了得獎作品,每篇都讓我看到下巴掉下來…「靠!太扯了,要搞成這樣才有佳作?」優勝作品更堪稱神作,自嘆弗如。一方面也很欣慰,因為平常也都是跟這些人學習、請教,讓我覺得相信他們的專業不會讓我走錯路。

這篇分享我參與活動的模擬規劃,對象是10年前的自己。

役畢單身24歲 / 新北住家裡 / 薪水(扣除勞健保後)約35,000×14個月,合計約49萬 / 雙親正常上班(收入尚可,已備足額保險) / 存款10萬 / 假設通膨2.5%

設定理財目標

事實上Dcard上絕大多數的分享並沒有提到這點,縱使有也不太夠具體。這不難理解,因為全台灣大概只有受認證的理財顧問、或一些專業理財專家才會提,數量稀少。其他包括文章、網站、YT、網紅、課程也幾乎沒有聽到有人強調這點。我想要嘛他們覺得這點沒有辦法帶來利潤,不然就是他們也不懂這點的重要性。

這可以完美破解投資時上沖下洗的心態問題,也可以讓工作做得更加有信心,或其他更多暫時沒想清楚的好處。總之好處真的很多,也幾乎是最重要的事情,因為萬事起頭難,沒有目標就像說要出去玩,但連去哪裡都不知道。

有設定理財目標的好處:

  1. 就像制定旅遊計畫:妥善利用旅途時間,使行程更加順利。
  2. 投資過程中比較不會擔心市場漲跌,心情相對穩定。
  3. 能更了解辛苦上班賺錢的目的,降低被工作鳥事影響心情的程度。

並非說一定要有,只是會有很多非常有幫助的好處~

→結婚:看緣分,期望30歲時準備30萬結婚基金(6年)。
→買房:若沒結婚,期望40歲時買間蛋白套房,不排斥南飄。頭期款+裝潢預計200萬(16年)。
→退休金:創造理財收入,預計最晚65歲退休,算看看可能有多少,或有沒有機會提前(41年)。
之後生小孩或要改買較大的房子或其他想法改變再調整。

設定理財目標。

選用美股ETFs做投資組合,預期年化報酬率7%

→結婚:計算通膨後需 34.8萬
因此應投資 4.8萬/年(or 4,000/月)有機會達成,之後貼錢養小孩(若有)。

→買房:計算通膨後需 297萬
因此應投資 10.8萬/年(or 9,000/月)有機會達成,之後拿來繳房貸。

→退休金:看收支結餘,後面步驟考慮

盤點資產

摩托車一台,存款10萬
學貸約25萬

檢視資產負債。

收支配置及試算

很多人提到有記帳,卻很少人提到記帳的目的是什麼。記帳可以了解自己的花費,但更要的是進而替自己未來的花費編列預算,就像政府、企業一樣,如此才可以控制支出。就算不小心超過了也沒關係,有個依據做調整就好。

記帳→編預算→控制支出→調整

算下來看…

→緊急預備金:必要開銷約1.1萬/月(生活、電信、網路、稅費、學貸、健保、國保),因此湊個整數準備5萬起來。

→剩餘約2.9萬/年,拿來做退休金準備
過程中考慮市場情況適當做點投機,其他未來有加薪、跳槽、兼差、學貸還完、結婚基金等預算可以加速累計。

許多留言提到說你應該怎樣怎樣的,我想出於善意的提醒出發點很好,但執業經驗下來看,這些對當事人來說是會自動忽略的資訊,因為可能他根本沒有想聽,或是可能他不相信你。有人覺得自己每月花太多,好像要控制,這個就像說要減肥,大部分的人是失敗的,因為人只有在自己真心想做時才會有持久的動力,而別人講得通常不那麼有效。

哪天真心覺得賺太少、真的受不了時,才會開始逼自己開源節流…通常別人講的都很容易變耳邊風,自己想要就特別有動力。我通常不會建議要節省哪邊的支出,而完全讓顧客自己決定:要留預算、還是真心想花掉,全在個人。自己的人生自己決定。

保險規劃

有些人提到自己的保險花費,但只是有買可能不太夠,因為保額是更重要的部分。有買但保額不對,太多或太少都一樣無法解決問題。我們制訂了目標、計畫,算下來也的確可以執行,但若沒有足額保險,整個計畫可能一天就泡湯,累積幾十年下來的努力付諸流水,功虧一簣。買保險著重保額:

  • 已備 > 應備→浪費
  • 已備 < 應備→財務不安全
  • 已備 = 應備→較適當

應備保額:

  • 住院日額:保障單日工作收入損失 → 月薪/22≒1,600 +看護費用-勞保傷病給付,保額約3,000元;
  • 實支實付:醫藥費損失,保額20萬以上;
  • 手術:術後在家休養之收入損失,視給付條件決定保額;
  • 重大傷/疾病:約1~3年薪資,保額50萬~150萬;
  • 長照:年輕人發生機率較低,但若不幸發生,通常會拖得比老人久,還好年輕時保費較低尚可接受。保額約月收4萬/月;
  • 意外險:通常有意外失能長期給付,保額約月收4萬/月;
  • 防癌險:療程中持續理賠,保障項目較雜,抓日收入,癌症住院約2,000/日;
  • 壽險:學貸25萬 + 孝親費6萬x40年 = 265萬,依學貸金額減少逐年調降,避免造成家人多餘的負擔。

盡量用定期險,若把比終身險便宜的保費省下來做投資的話,在定期險滿期後有機會存到比終身險保額還多的現金,屆時較能依自己身體狀況做治療。當然如果錢很多或不喜歡/不擅投資的話,再考慮終身險也不遲。

身體損害難以量化,只能找盡量合理的保額,避免保障不足或浪費。對我來說保險的意義不在是否會發生,而是「就算遇到風險,也盡量維持生活品質」。發生的機率已經反應在保費上了,莫多糾結。

資產模擬

假設數距:

  • 退休前投報率 7%
  • 退休後投報率 4.75% (風險承受度較低)
  • 通膨 2.5%
  • 每年加薪 1.5%
  • 勞退新制收益 3%
  • 退休後每月領現在的3.5萬 (通膨41次後9.6萬/月)

↑看起來還行。但若通膨變3%↓

↑前面還可以,後面直接GG。試試退休後投報率勇敢一點6%↓

↑醫藥費可能不太夠。不然上班認真點,每年加薪變1.75%↓

↑應該還行。或許之後勞退開放自選標的變5%↓

↑長照費用也準備好了,這或許是可以考慮的方向

結論

當然未來變數非常多(或是試算表有寫錯@@),資產一定會因為各種因素更多或更少,投資市場也不可能每年都是正報酬,因此需要每年檢視,隨時跟著當時狀況調整,力求方向無誤,就算金額不對也比較能找到問題點做修正。

例如每年保單檢視,應是要看保額有無符合當下需求,例如加薪、買房、生子等等,或職業等級、受益人、其他基本資料變更,不應該是拿來推銷人的藉口,是嗎?

如果你讓同這種規劃方式,市場上有CFP®專業理財顧問可以做出更仔細的規劃,或是跟我討論也可以,慈善推廣期免費。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