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前言
投資/投機方式百百種,分享一些新手可以初步認識基金的方法~因為力求簡單,因此不會寫得太精確、詳細,有興趣了解更多者可以參考此篇另外研究。如果你是有經驗的中高手,這篇可能幫助不大:)
基金的概念
集合大家的錢一起做投資。假設自己有100萬投資,可能沒辦法分散到太多標的;但如果有100億,就可以做很多事了。
管理方式:主動型跟被動型基金
- 主動型:交給經理人去挑投資標的,以期超越大盤績效,例如安聯臺灣科技、統一黑馬、富達美國成長…等。
- 被動型:照著規則(追蹤指數)去投資,以期複製大盤績效,常見的是ETF(指數股票型基金),例如0050、00878、VT(美股某etf代稱)
初步可以了解的項目
原則上這些資料在基金網站都會有,稍微逛一下都可以找到。單一網站有些資料可能會有錯誤,就多比較幾個網站,例如鉅亨網、MoneyDJ、晨星、ETF Database
(以ETF為例,本篇使用MoneyDJ的資源)
(主動型基金也差不多這些內容,個人推薦鉅亨網,很好上手)
題材
找一些自己比較有興趣/認識/了解的題材。
例如電動車、元宇宙、ESG(永續投資)、排名前幾大公司…等。
區域
挑自己有興趣研究的區域。
例如投資臺灣、美國、全球、拉美、新興市場…等。
標的
股票型、債券型、平衡型(股+債)、貨幣型…等。
持股
看一下持股及比例,會對基金更有感覺。
過去表現
雖然過去表現不代表未來績效,但仍有參考價值,也可以用來跟其他基金做比較。
成立時間
可以了解在過去市場多頭跟空頭時的表現如何。
規模
基金有多少錢可以做運用。規模大不一定比較好,只能表示比較多投資人(包括其他基金經理人)願意購買這檔基金。基金規模太小時會增加被清算的可能。
費用率
成本。包含手續費、管理費、保管費、信託管理費,會有一個比例。原則上ETF費用普遍比主動型基金來的低。
標準差
了解基金在一段時間內的波動/風險/不確定性。
夏普值
了解基金(每承擔一單位風險)的超額報酬。
發行者
依發行基金的公司之註冊地分境內/境外基金。
所得分類
基金投資標的在國內屬綜合所得,在海外屬基本所得。
評價公司
例如晨星、Lipper…等,要不要參考見仁見智囉!
p.s.順序沒有一定,自己習慣就好
實際上能怎麼做
投資是「承擔風險,賺取報酬」,因為每個人的看法、角度、需求、習慣、偏好、個性、理財目標、期望報酬、風險承受度…都不一樣,因此在很多層面上都沒有絕對答案,所以盡可能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做→「承擔適當風險,賺取合理報酬。」什麼叫適當,什麼叫合理?因人而異~每個人狀況都不一樣,別人的方法不見得適合自己,莫要看別人賺大錢而忘記背後的風險。
其實我個人覺得要「了解自己的投資屬性」(甚至範圍更廣的理財規劃),才是理財中最困難的部分。就像身體不舒服要找原因、上法庭要找用哪一條…如果是有時間、有興趣、有信心的人就可以自己研究、探索、衡量;但如果沒有的話,考慮諮詢(真正的)專業人士,就像看醫生、找律師一樣,節省時間跟減少犯錯的機會,也是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