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人買保險時會選擇用分期的方式來繳費,這部分解釋起來會有點複雜,這篇聊聊分期時應注意事項。
我把分期的繳費方式因繳款對象不同分為兩種:
- 透過保險公司設定分期
- 透過信用卡發卡銀行分期
目錄
透過保險公司設定分期
有些人可能聽過年繳/半年繳/季繳/月繳這些繳費週期,這即是跟保險公司約定分期繳保費,特色是會產生類似分期付款的利息的效果。
每年 | 每半年 | 每季 | 每月 | 當年總繳保費 | |
年繳 | 100% | 100% | |||
半年繳 | 52% | 104% | |||
季繳 | 26.2% | 104.8% | |||
月繳 | 8.8% | 105.6% |
因此若是透過保險公司設定月繳方式繳費,一整年下來費用通常會比年繳來的多一些。
這是說通常啦!有極少數的例外,例如我曾看過投資型保單設定月繳時保費就是直接除以12,沒有多出來的5.6%,有類似定期定額的效果,因此詳細狀況依保單條款為準。
透過信用卡發卡銀行設定分期
這概念是說,我刷卡讓銀行幫我向保險公司一次繳整年保費,再向銀行設定分期付款。
因為現在許多銀行都有保費分期0利率的優惠或活動,因此若是跟銀行約定分12期0利率,即可產生等同月繳的效果,也沒有額外的5.6%,對顧客來說方便、划算又可以累積信用(有正常還款的情況下)。
每年 | 每月 | 當年總繳保費 | |
年繳 | 100% | 100% | |
分12期 | 8.33% | 100% |
因此若是想要分12期繳保費,在有信用卡且信用無虞的情況下,透過信用卡分期可以讓保費划算些。
這邊有一點要特別注意,若是使用信用卡分期繳費,因故在繳費期間解約後,保險公司所退費用,會包含銀行已繳的整年保費部分。
舉例來說,去年6月使用信用卡繳費,表示由銀行繳交整年保費給保險公司(保險期間為去年6月~今年6月),那假如今年1月時解約了,保險公司退還的保價金及未到期保費是計算到今年6月的部分。也就是說,這種情況下就算是1月時解約了,仍然要持續繳費給「銀行」直到6月份最後一筆信用卡費。更簡單一點,1月份解約時領到的保價金及未到期保費,是包含了銀行之前先繳的錢。
結論
- 就數字上來說,使用信用卡透過銀行數設定無息分期較優惠。
- 大部分信用卡都有各自的點數或現金回饋,通常跟保費分期優惠二選一。(但仍有少數例外可以兼得)
- 信用卡繳保費分期0利率活動通常會說明時間,須注意是否每年繳保費時仍有該優惠。
- 是否使用信用卡或哪張信用卡較好,關係到當事人往來銀行與信用卡使用習慣,最優惠不見得最適合。
- 資料僅供參考,實際狀況依保險公司與銀行公告為準。
延伸觀點
但若無法用信用卡又想月繳就一定要透過保險公司分期,一定比較虧嗎?雖然數字上看來的確是這樣,但我認為不能這樣篤定,因為每個人有自己的想法與狀況,在各種原因下無法使用信用卡而必須多繳一些類似利息的保費,那也都是有顧客自己的原因,而這些原因通常是短時間內無法解決,有些甚至是迫於無奈,那就可以將多繳的保費視為必要的成本。
這類划算與否的討論其實也很多,有時候想法分歧也很大,這不難理解。人們遇到議題一定直覺地從自己的角度去解讀,通常也只有顧問們會根據不同顧客的狀況做不同的判斷。
例如投資,有人覺得我自己買股票就好,幹嘛多花經理費去買基金,甚至是投資型保單?討論這類議題時就會產生許多想法上的火花,例如你錯了、不划算、很笨、XXX就好了…之類的東西。
你不會覺得奇怪嗎?聊投資時永遠會有這種現象,大家總想找到一套絕對正確的投資方式,但永遠沒有一套唯一的結論,為何?
這是因為每個人狀況不同,適合使用的方式就會不同。
例如如果是我做投資,我會傾向自己買美股股票型ETF與債券型ETF,並定時做再平衡。這方法一定不能套用在所有人身上、報酬率一定不會是最好、風險一定不會是最少…那為什麼我會有這種傾向,是因為我認為這種方式「最適合」我。
不論是台股/美股 或 個股/ETF 都有其優點與缺點,例如投資美股需要申請複委託服務或申請海外券商帳戶,光是這部分就有許多人沒時間/沒心力/懶得去做,而這些時間/精神/想法都屬於個人的「成本」,是否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報酬也全憑個人的價值觀,並非可由他人決定與影響:你賺錢不用分給他人;賠錢亦不能跟他人索要,全憑自己的決定。
每個人在投資上願意花費的成本跟期望報酬不同,是以不會有一套最好的方法,只有較適合自己的方式。這就跟感冒時,有人覺得吃成藥就好;有的人覺得一定要求醫;有的人覺得靜養讓身體自行修復,自己選擇的方法,由自己承擔後果。
闖紅燈可以快上幾秒鐘達到目的地,但要能接受發生事故或被舉發的風險。不買保險可以省下保費,但要能接受發生事故時財務上受威脅的不確定性。
因此我對於一定要買保險這種說法非常不以為意,如果一個人願意承擔風險,又何須苦苦相逼?
先有同理心,再去幫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