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澤,想請教一下,我投資的基金,如果有賺超過多少,就可以賣掉呢?比如5~10%?」
這是個好問題。所謂好問題是很多人都會遇到的問題~
先說個小故事:我前一陣子為多加了解年輕人對於理財的觀念與想法,於是在年輕人常用的社群媒體 Dcard(理財板)逛了幾個月的時間,參考網友的說法,偶爾分享自己的看法與心得。一方面也鍛鍊自己,看看哪些理財問題是自己較無法妥善處理的,並順道補強一下,且也確實增加了一些理財知識。
但很常遇到一個現象,就是每當我遇到一些較有程度的問題、認真提出解決方法時,通常我提出的回應既沒有人同意、也沒有人反對,甚至連顆愛心(類似FB按讚的功能)都沒有~
這著實出乎我意料之外,因為如果我提出的方法可能有效,應有人認同,受到肯定應繼續保持並進步;但若我的方法可能無效,應有人吐槽,讓我知道可以修正的地方並改進。當然有可能是懶得反對,但應不至於,因為有其他很多人的分享被吐槽得很激烈…
上次有名網友看起來對投資頗有研究,有對我提出一些質疑與挑戰。但我明白該網友是以自己的狀態、角度套用在他人身上;而我是以當事人的角度去考慮問題,自然會有出入。就像醫生對基層公務員表示:「為什麼你不跟我一樣住新豪宅,多爽。你(指我本人)又怎麼會建議他住中古屋?是不是愧對你的專業?難道你不知道住豪宅多爽嗎?」其實我是沒太多興致回覆的,因為就算解釋了又如何?但為了不損協會與顧問的名譽,還是耐著性子清楚說明我的想法與出發點,後來該網友也沒有多做回覆,這件事就這樣無疾而終。
話說回來偏偏是這樣的結果:絕大多數方案既沒有同意亦沒有反對,我只好解讀成網友們可能看不懂我在說什麼~
也的確是有「看不懂」的這種可能,因為其他熱烈討論的話題都僅止於理財的表面。我深入研究那些普遍獲得大量認同的分享,很容易發現許多盲點,意即「現在這樣做確實不錯,但未來若是財務上發生一點點小變化,這套方法就會馬上失靈」。
要在當下找到一套還可以的做法並不困難,困難的是要找出一套屬於當事人又可以應付大部分狀況的方法,我想這非專業不可。
就像今天開頭的這個問題:「投資賺多少可以賣?」如果一直去思考賺多少可以賣,那很可能想破頭得不到答案。因為這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
有人想賺5%,有人想賺10%,我相信大部分的人覺得越多越好…但多數人長期下來沒賺到多少錢、或沒賺到應該賺的錢。所謂應該賺的錢是指,投資(適當的標的)進去就不管了,等20年後看有多少。根據研究,不少比例的人長期投資所得,比這種蓋牌方式還少。
事實上,光是進市場的錢就可以簡單分為「投機錢」跟「投資錢」。投機是看市場狀況進出,投資是依自己理財目標運作,兩筆錢運用方式完全不同。我通常是建議:在理財目標無虞的情況下,妥善投機以期待加速達成目標。
例如理財目標是65歲退休,於是仔細計算後有個退休金目標額度,而靠投資錢可以穩穩達成的情況下,若有其他資金可以做為投機運用。操作得宜的話或許可以提前完成目標,例如提早到60歲就退休或更早~
因此我的回答如下:
「主要還是看個人資金用途跟想法~ 沒有標準答案;就算要賣,方法也很多種。比起要不要賣,這筆錢的「用途」更為重要,請多加考慮這點。擇時出場是為投機,投機並無不可,但投機錢跟投資錢運用方式不同,需分清楚。例如平均一年超過10%可以賣 (若兩年則20%,以此類推) 但更重要的問題是,賣掉以後錢又要放在哪裡呢?因此有時候賣了雖然會賺,但有時候不賣反而比較好,還需看自己資金用途。大部分的人會覺得錢越多越好,這個觀念是千年陷阱,可以想想,但不能執著。」
其他也有一些重要部分例如理財目標釐清、試算、投機時間點或再平衡可以考慮,但因為不是專任顧問,因此也只能這樣回答了。
我自認這樣的回答有講到重點,但因為很淺、很籠統,有沒有幫助,要看朋友思考到哪個程度,當然思考完應該會有更多問題需要討論。若沒有,那效果就很難說了。
知道的東西越多,考慮的東西就會越多,就更加不敢武斷地給答案。講一套道理太簡單了,但要說一套合適當事人的方法,需要足夠了解當事人的狀況與想法才能夠。如果你也想對自己的財務有進一步處理與認識,歡迎免費與我諮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