儲蓄險領得比別人少?

「威澤,我一張儲蓄險跟隔壁阿美同個月買的,怎麼她每年領4000多,我每年只有900多,不同保險公司給的差那麼多嗎?」一位阿姨顧客很困惑地打電話給我。

阿姨說的那張儲蓄險我是知道的,當初就有討論過。

「一樣是六年嗎?」是。(保險架構類似)

「都是台幣嗎?」是。(利率差不多)

「每年保費差不多嗎?」是。(計算基礎差不多。須注意必須是「保費」差不多才有比較價值,若是「保額」差不多則無法判斷。)

要想簡單比較兩張類似的儲蓄險,這些資訊可能足矣。

這是因為阿姨買的儲蓄險是「增額壽險」,而阿美買的是「還本壽險」。

  1. 增額壽險:每年增加的金額大部分作為保費,再買同樣的保險。通俗點說就是利息再次投入本金,有利滾利的效果。
  2. 還本壽險:每年增加的金額大部分作為現金,匯到要保人的帳戶裡。通俗點就是利息沒有投入本金,發還現金。

哪個保險比較好並沒有一定答案,只能評估哪個適合要保人。例如有每年現金需求者可以選2,沒有者或有長期資金規劃者可以選1,或是其他依實際評估狀況而定的因素。

會講的這麼籠統也是有原因。因為保險商品設計上有複雜度,而大部份顧客並非相關專業,又會想用最簡單的方式去做理解,因此通常會想直接有個結論:例如儲蓄險好不好,可不可以買。又因為不太可能獨立理解其好壞,因次本能上會去跟其他工具做「比較」,而忽略了其他面向的考量。

例如拿儲蓄險跟股票比,會覺得報酬比較低,卻忽略不確性(風險、波動)的差異;跟定存比會覺得靈活性很低,卻忽略可能較高或相對固定的長期報酬,而這些都是會被不肖業務員為了推銷而作為話術的部分。

顧客會考慮儲蓄險無非是希望透過不同的工作做理財,期望報酬可以符合期待。我亦看過有不肖業務員以保障為主的終身保險當作儲蓄險推銷,藉此牟利。例如一般儲蓄險可能6年後開始會有正報酬的可能,而該保險卻在23年後才有正報酬,因為該保險是以保障為主。

只考慮人情或動人的話術而完全不考慮專業度的話,就會落入這種陷阱,到時候將欲哭無淚。

「阿姨,我剛幫您查了一下,比阿美少的部分都有好好在保單裡,利滾利的部分不比每年4000元少喔!」

「哦!我知道這個,年輕的時候也有買過,原來是這樣,謝謝你啊!」

其實阿姨年紀也沒大到哪裡去啦…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