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各大關於理財的社群中,儲蓄險討論都有一定熱度。當中對於儲蓄險各有支持與反對者,但我很少看到有人能把儲蓄險的功能講得足夠清楚,於是這篇分享我自己的看法。
目錄
什麼是儲蓄險
儲蓄險只是一種通稱,事實上保險公司沒有賣名稱為儲蓄險的商品,而是業務及顧客用以簡稱帶有「儲蓄性質」的保險。因此很多根本不同種類的保險都被業務稱為儲蓄險來推銷,這樣一來顧客就產生可能誤解跟被話術的空間,更可能雙方對於儲蓄險的理解一開始就不一樣,可能是大家對儲蓄險看法不一的原因之一。
p.s.長照險有類似的狀況,不同的是的確有「長照險」這個商品,但因為一些原因,很多業務員會拿帶有「長期給付保險金性質」的保險來推銷,說可以替代長照險,保費更低。(事實上→保險範圍不同,能解決的風險問題不盡相同,不宜過度比較,顧客應著重在自己想解決的問題上。)
常見的儲蓄險
- XX增額終身壽險(例如:繳費累積滿100萬後,每年保價金多2%)
- XX還本終身壽險(例如:繳費累積滿100萬後,每年給你保價金2%現金)
偶爾會聽到:
- XX年金保險(例如:一次放100萬,每年保價金多2%,一定年限內解約會扣錢)
- XX終身意外險(例如:繳費累積滿100萬後,再過6年還你100萬,意外保障仍持續到99歲-保額偏低)(很常接到電話推銷)
常見話術:儲蓄送意外險(事實上→意外險有成本,是要付保費的。)
不常見的有:
- XX終身保險
- XX終身壽險
p.s.沒有增額、還本字樣
儲蓄險是好是壞?
我認為商品是中性的,很難有好壞之分,若有好壞是因為立場、環境不同的關係,而每個人狀況、想法都不同,自然難分好壞,用因果關係看會客觀些:在什麼情況下,怎麼做對自己比較有利、合適。
事實上,我不覺得儲蓄險好,也不覺得爛,因為在不同的人、情況下有其適合與不適合的可能。
若把儲蓄險當理財工具,就好像機車跟汽車都是交通工具,各有所長短;也好像高鐵票比區間車貴、區間車比高鐵慢,各有優劣,個人需求才是首要考量。但車種、票價好理解,保險商品卻沒那麼簡單好懂。
若以報酬來說…因為風險不同不好比較,而風險跟報酬通常是正相關。若是少考慮一點風險,或許就可以拿來比,目前來看繳費期滿後1%~3.多%,跟現金一樣比不上近幾年的通膨,但放長可能還是會比現金好一點。
儲蓄險通常被認為的缺點
- 利率相對低:若完全不考慮波動,報酬通常不比常見的股票或基金,例如中華電、0050或VT/VTI。
- 太早解約會虧:每個保單什麼時候解約不虧(保本)並沒有一定,我看到最快滿2年起跳(躉繳),其它也有滿4年(2年期)/滿6年(6年期)/滿8年(6年期)才不虧,是長是短,須視自己投保動機而定。
- 不虧後才有報酬:承2. 儲蓄險沒辦法很短的時間內有感看到報酬,所以常見的6年期儲蓄險在繳費期滿當下IRR不到1%是事實,期滿後才會隨時間逐漸趨近預定/宣告利率。
因為波動相對少,所以報酬相對低,應該算合情合理。我未曾看到那些說儲蓄險利率很低的人會這樣說:「儲蓄險很爛,因為風險較小。」難道還需要討論為什麼路邊攤的服務不比王品嗎?
用時間提高IRR,個人認為也還算合理,否則如果第一年解約就超過銀行定存,後者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不是嗎?天底下終究沒有可以永遠白吃的午餐。
如果你的期望是想要更高的報酬率、短時間內隨時無虧變現、很快看到有感報酬,那儲蓄險可能無法滿足你。會覺得儲蓄險不適合自己、很爛、甚至是垃圾,都是可以被理解的,這樣的認知很正常、沒有問題。
講簡單些,通常什麼樣的人不適合儲蓄險
- 短時間內要看到報酬
- 短時間內要用到這筆錢
- 期望更高報酬
- 願意接受更多風險
p.s.「短時間」、「更高報酬」、「更多風險」尚屬主觀認定,依照各人看法有所不同。
這只是常見不喜歡儲蓄險者的理由,其他不適合的部分列於下。
但事實上也不是每個人都非要這些條件不可,理財不是只有投資,投資不是只有報酬,同意嗎?儲蓄險也並非只有算報酬的功能,終究是保險,除了報酬外還可以滿足一些可能被忽略的需求。
儲蓄險的特色
1.強迫儲蓄
一定年限內(各有不同,詳見建議書)解約拿不回總所繳保費(會虧),借款亦有利息,可用以克制、約束自己想拿回來或放棄繳費的想法。
適合:自覺自制力不夠者。
不適合:可自制者。
2.資產配置
降低資產相關性,例如股市走空,反而利變型儲蓄險的宣告利率跟著央行升息調升。題外話:同時有投機與投資需求者,建議可先分投機錢跟投資錢,個別再做配置。
適合:願意利用儲蓄險做資產配置者。
不適合:自覺有比儲蓄險更適合自己的選項者。
3.波動較小
波動可以理解成風險或不確定性。儲蓄險不確定性相對少,可注意解約風險(一定年限內急用錢)、宣告利率變動、匯差(外幣保單)。
適合:討厭風險者。
不適合:願意承擔更多風險者。
4.保證最低利率
儲蓄險常見兩利率:預定利率(固定不動,保證最低) & 宣告利率(浮動)。許多業務推銷時只講會浮動的宣告利率,因為數字比較好看,但那無法保證。
適合:想要有保證最低利率者。
不適合:無所謂者。
5.壽險保障(身故給付)
前面提到儲蓄險是「帶有儲蓄性質」的保險,因此或多或少都有保障成分,例如壽險。保障少的儲蓄險其保額跟解約金差不多,多的可能有2.3倍以上,例如總繳10萬保費,壽險保障可能有30萬。當然壽險保障是要成本的,會影響報酬。若無保障需求又想降低成本,可以考慮保障性質較低的儲蓄險。
適合:有家庭責任如未成年子女、貸款、孝養雙親、配偶、扶養兄弟姊妹或其他親屬等者。
不適合:無負擔責任者。
p.s.年金保險亦有年金保障,成本通常又比壽險更低些。
6.指定受益人(身故保險金)
身故保險金經指定受益人後,沒有民法繼承順位與特留分問題,可以做到遺囑做不到的事,例如財產全部留給小三小王(不鼓勵)。
適合:有相關需求者。
不適合:無所謂者。
7.列舉扣除
所得稅扣除額中的一般扣除額分為標準跟列舉,二選一擇高扣。大多數人通常用不到列舉。(事實上→除非知道你用列舉扣除,否則業務若拿這個來講,通常是不懂裝懂)
適合:使用列舉扣除且額度(24,000)未滿者。
不適合:加上人身保險費後仍適用標準扣除,或適用列舉扣除者未加本筆保費前,額度(24,000)已滿者。
8.預留稅源
遺產要完稅才能動,但要繳到遺產稅者通常並非現金很多,而是房地產或股票很多,而身故保險金申請沒問題錢就下來了,拿來繳遺產稅也算是要保人對繼承人的一種保障。受益人另須注意當年度基本所得問題。
適合:有遺產稅問題者。
不適合:無遺產稅問題者。
以上只要有符合一項,那就可以考慮。
以年輕人來說,可能對5~8需求不高,但分享給家中長輩、學校教授或公司長官或許能有一點幫助。
5~8同時也是海外保單難以妥善發揮的功能。
每個人/家庭需求不同是討論點
說句良心話,在社群討論時,建議大家可以說「我認為儲蓄險很爛」,讓其他人知道是你的個人想法;但如果只說「儲蓄險很爛」,可能會讓不懂的人以為這是真理,也可能造成這些人的誤會,使其在思考有沒有符合自己的需求前,就放棄這個可能可以解決他問題的方法。
人情保單
社群中也有人提到業務員普遍專業度不夠也是事實,主要是因為賣保險門檻不高的關係。或許不少人真心是想為顧客幫上忙,但在專業訓練不足的情況下,會變成以業績、競賽、獎金、榮譽、甚至自己與家人的生活品質為動機去推銷、變成很多人情保單。
p.s.保單三個層次:人情保單→需求保單→專業保單。
最重要的問題
事實上我所觀察到的現象是,不論保險、基金或股票,其標的好壞固然重要,但更常發生、影響層面更大的問題是顧客通常不清楚自己的需求為何,當然不清楚要透過什麼方式來解決。在這種情況下逕做規劃,難免會有錯失更加適合選擇的可能。各位應更多聚焦在自己需求為何上,如此在後續規畫上將可以對自己更有幫助。若你跟大多數人一樣,不太確定自己的需求是什麼,歡迎與我討論(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