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無是處的儲蓄險…?

我想跟各位討論關於理財選擇上「精準度」的問題。

一位老朋友貼了一篇文章給我:保險業務員不想讓你知道的事:儲蓄險6年內利息絕對比定存低,簽了會後悔。

該篇作者我是知道的,我其實有訂閱他們的電子報。他們有相當多關於美股投資的資訊整理得很不錯,讓我印象深刻,只是同時我也對他們的一些說法持保留態度,因為有點太過武斷。考慮到他們是工程師出身,字裡行間有些鋒利之處也是可以被理解~

因為我是理工科研究所畢業,同學大多都往科技業發展,因此認識許多工程師。在跟許多工程師交談過程當中,我理解他們邏輯思路很清晰,給出的想法往往是「合理」的。但同時也存在一些問題:他們不太容易「接受」自己能夠理解範圍以外的事情。或許工程師們很多資訊都要靠自己搜尋,而養成這種習慣,但有關財務的事情,很多東西並不是只靠自己的邏輯就能夠處理。因為每個人與家庭的狀況不同,造成許多看起來可能沒那麼合理的現象與選擇。

就像我年輕的時候,總覺得錢當然是越多越好,可能很多人也都這麼認為。但在做了幾年業務之後發現,錢應該是要用的讓自己滿意才是好的,而非以量取勝。我舉個例,為了省錢,我相信很多人可以吃泡麵果腹,但不要說一整年,就連吃一個月都讓人吃不下去…這可以說是人性的一部分,因為人是有情緒的,而邏輯不談感情。我時常也在想,為什麼很多人會給理工男貼上宅男或單身漢的標籤,或許是有比較高成分的理工人太注重邏輯,而忽略人性這件事。

傳統社會常聽到「情、理、法」,我想到現今應該還是這個「順序」、這個道理。當然並非所有理工科都一樣,標籤邪惡之處就是會一竿子打翻一船人,我任何只是「比例」比較高罷了。

話說回來,這篇文章到底存在什麼問題?因為問題點有點多,我直接用補充說明的方式來描述好了…

儲蓄險的優點除了文中提到的兩點,尚有幾個:

指定受益人

身故保險給付可以指定受益人,讓自己的財富依照自己的意思給想要給予之人。我們知道任何人在去世之後,其所留下的遺產必須按照民法1138條來分,就算是寫了合規的遺囑,還是受民法1187條而有特留分(民法1223)問題,也就是說,在有某些遺願的狀況下,遺產不一定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分配。這時候如果是身故保險金,就可以利用指定受益人的方式依照自己的方式做分配。

預留稅源

稅是指遺產稅。超過一定金額的遺產需課徵遺產稅,而繼承人需要繳清遺產稅後才可以取得該筆遺產。在台灣許多要繳遺產稅的狀況並非被繼承人遺產的現金部位很多,而是房地產很多。若是沒有完稅,就無法移轉登記,期限一到房子將會被拍賣變現。要被拍賣的房子還不一定是自己可選的,而是政府可以依照好變現的物件做選擇。這時候如果是透過身故保險給付,繼承人將可能可以先取得一筆現金用以繳納遺產稅,避免房地產被法拍的過程發生。

壽險保障

買保險會些微影響生活品質,為的是避免家庭受到風險所累。試想若是有未成年子女與房貸的夫妻,若是其中一方身故,之後能如何處理?這時候若是有一筆壽險身故給付,可以一定程度的解決這個問題。(當然要視保單壽險成分決定效果)

年金保障

若是年金保險,在約定時間到期後轉換為年金,將可以保障未來每年花費,避免被家人人情壓力之借貸,或遭遇詐騙集團之損失。

固定的預定利率

有儲蓄性質的保險大部分有「預定利率」,這個是不會變的。你有看過哪一家銀行跟郵局沒調整過定儲利率嗎?你知道過去有保單預定利率8%的嗎?那個年代大家都覺得8%太少,正如現在大家覺得2%很少。人的想法會隨著時代改變,保險不是買現在用,而是為了未來做準備。

很多人說有1000萬放ETF有年化報酬率5%,相當於每年50萬就能夠退休、躺平了,這種想法理論上沒錯,但會有點危險。前面說過錢的問題不一定是邏輯可以解決,我舉個例:若某年發生股災,那時已躺平的你,看到1000萬變成500萬的價值,還可以處之泰然嗎?

以上這些優點只是我隨想隨寫,還有太多有幫助的部分沒列出來。

結論

如果是想短期增加資產(5年、甚至10年內)、自己對於財務有足夠的自律、並且懂一些投資知識,那麼「長年期」儲蓄型保險可能不是太好的選擇。有沒有發現要決定自己適合什麼理財工具,有那麼多的前提?「足夠」的自律、「一些」投資知識、「長年期」的標準為何又是另外的議題。

我想表達的是,財務規劃當中並沒有絕對的優點或缺點,你會發現就連我列的這些,也都是在「某些狀況」下,它們才會是優點,而連結文章中所說儲蓄險的缺點,也是在某些狀況下才會是缺點。商品都是中性的,沒有好壞,一切要依照個人狀況做判斷。這些判斷所造成的影響,在短時間內你一定感覺不出有什麼差異,但往往時間拉長就會越來越明顯。最大的問題是一般民眾都想知道「正確」的選擇,卻忽略了根本沒有最正確,而「合適」的選擇才是最重要的,而這個合適,才是專業之所在。我們財務顧問的工作即是協助顧客做「精準」的判斷與選擇。

經驗上,選擇的「準確度」將影響甚鉅,能省下來或多出來的財富,絕對夠付顧問費用,並且有多,何況因為民情關係,現在財務顧問費用幾乎不到國外的3分之1,我想這些都是值得玩味的現象。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