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變型保單與宣告利率

最近保險業的大新聞,就是今年金管會在盯各家保險公司的宣告利率,並要求部分商品下架。這是怎麼一回事呢?

宣告利率的討論常見於儲蓄險。儲蓄險被許多人當作理財工具來利用,就是付幾年保費後再拿回來,看看可以多多少錢。

儲蓄險當中跟保戶比較有關的保單利率有兩種:

  • 預定利率:保險公司不可變動,是固定的,保戶可以視為保證最低利率。
  • 宣告利率:保險公司可以變動,非固定,若比預定利率高就用這個;若較低,就用預定利率計算保價金的增加部分。(兩者取其高)

以利率會不會變動來分類保單,分為:

  • 利變型保單:利率會隨市場影響變動。同時會有預定利率與宣告利率兩種揭示。
  • 一般型保單(非利變型):保證利率,不隨市場變動。只會有預定利率,沒有宣告利率。

通常當利變型較有利於保戶時,保險公司會大力推銷;當利變型較沒有吸引力時,就會比較少見。當然通常宣告利率當下會高過預定利率。

這次的下架事件,就是因為各國央行因縮表開始升息,使得保險公司投資標的有機會賺更多,連帶引發保險公司爭相調高宣告利率,並以此為訴求大力推銷、招攬利變型保單。

保險公司知道保戶會去比較各家公司的’宣告利率。為了搶市場,有些公司開始冒險提高較高的宣告利率,或過度樂觀看待未來升息趨勢,以期接納更多的保費。

這時候問題就來了。為了競爭提高宣告利率在資本市場是必然的手段,但若過度提高宣告利率而當未來市場狀況不如預期時,保險公司就有可能開始虧錢,進而引發許多問題。

就像上半年的防疫險爭議一樣:保險公司為了搶市場,不斷祭出更低的防疫保單保費。一夕之間突然疫情失控,保險公司開始賠錢,就引發一連串的爭議。這是保險公司風險控管的問題。

因此金管會對這次保險公司調高宣告利率、趨近於惡性競爭的行為就比較感冒,並請各家保險公司來開會討論這件事情,並做出相關的政策。


我個人的看法是,保險應該著重在保戶「需要」的部分,即風險移轉;但保險公司為了做生意,不斷去挑動保戶「想要」的神經,造成很多亂象,不只破壞市場生態,也因為業務員想盡辦法招攬保單而話術、套路、怪象百出,都可能嚴重衝擊保險業甚至金融業在民眾心中的形象。現在民眾對於金融從業人員內心會有些疑慮,也都是這些類似原因造成,真是天底下沒有新鮮事,但永遠有不同的呈現方式。

事實上這種宣告利率之間的競爭也不是第一次了。過去就有許多保險公司為了搶生意,硬比其他家多高一點點,並以此為訴求大力推銷保單。但事實上是保單有成本,所以很常見:A公司宣告利率比B公司高,但保戶要拿回錢時,A公司卻比B公司給還少。這是保單設計上與成本之間的陷阱,若真的想比較,直接比較表格內的數字會比較有參考價值。

但更進一步,保險公司知道保戶開始不信宣告利率的那套,開始連數字都給的很漂亮,這邊就會發現第二個陷阱:宣告利率是可以調整的。我現在給高一點,或許之後給低一點,我也沒賠,反正重點是我已經收到保費了。公司會不會這樣做?有可能發生,但難以查證,保戶是防不勝防。因此我會建議顧客:保險公司能給的不會差太多,所提到的這些小差異也不是我們可以預知的,因此不太要花太多心力跟時間去比較這些,應著重在自己的問題是否能夠被保險解決,並交付給自己可以信賴的專業人士建議與處理,才是上策。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