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談美元定存

2月的時候我有一篇文章提到美元定存,這禮拜剛好看到工商時報網站有相關討論,拿來分享一下~

工商時報:錢進美元高利定存 當心踢鐵板

簡而言之,所謂鐵板就是「匯差」,當心就是說要留意,也就是不確定性,更簡單說就是風險

2024/4/14美元兌新台幣匯率30.53,如果要存美元定存,那需要現在把新台幣換成美元。

若是未來如果美元要換成新台幣的當下,匯率小於30.53那就會虧損,當然如果大於則除了領到定存利息,另外會有匯差可賺。所以當心踢鐵板也可以說「可能賺更多」。不確定性就是這樣,可能會賠,就有可能會賺;有些人會先負面,有些人則比較樂觀。表面上你可能會思考自己是屬於哪一種人,但就算知道自己是屬於何者,對於你的理財規劃其實幫助都不會太大。

為什麼?因為時間太短了,現在美元定存比前幾年都來的高,這表示利率是浮動的。如果哪家銀行說「終身」都是這個%數,那就有戲了,問題在於美元(「相對」)高利定存時間現在最多也就一年,還有總額限制什麼的,你說這對你生涯理財規劃有多少影響,我不相信。

現在(相對)高利是因為貨幣緊縮政策,是美聯會不斷升息的結果,但總有一天會緊縮到頭,開始寬鬆、降息……然後寬鬆到頭,開始緊縮、升息。這就是景氣循環的一種表現。

說直白一點,現在4~5%你考慮要不要存。假如存了,下個月變5/6%,你怎麼想?要繼續加碼嗎?還是再等他變7/8/9%?如果現在不存,下個月變2/3%,會不會覺得很可惜?要不要趕緊湊錢來存?

我覺得,這樣太累了。不管是2/3/4/5/6/7/8%,只有最多一年而且有上限,對你整個人生影響真的不會太多,比不上長期下來(例如5/10年)年化報酬率1/2%的變化,也省得被消息影響,搞得提心吊膽的。

不管是定存的無風險利率,或是匯差的不確定性,都只是理財規畫的一部分。我一向建議理財規劃要先從自己的生涯理財目標著手、例如包括財富自由的「五子登科」。長期規劃可以提升達成率,時間越短不確定就越多;時間一拉長,現在要不要存美元就不會是太重要的考量-並非說不考慮,而是理財規劃應有先後順序。

大多數人只考慮什麼可以買,什麼不要碰,這也是忽略了先後順序,造成很多錯誤決定,後悔莫及。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