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理財類網路社群比較多人在問問題,我不知道原因,但可能只是一種週期上的巧合吧!
其實問題就那幾種,大同小異,我主要都是看一般民眾覺得什麼狀況是問題,還有網友回答、其他網友看網友回答的反應,偶有超乎想像的答案跟反應,還算有趣。
這次看到一個關於儲蓄險繳完該怎麼處置的問題,如下
其中最多人按讚的答案,其實我看不太懂,或是不太確定其表達的意思:
所以我覺得很有趣,因為我既不太確定他在講什麼,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多人看得懂XD 可能是負負得正?
來看一下他所謂「通常」的6年期美金儲蓄險範例(3X歲女 / 職業等級1級 / 年繳保費1624美元 / 現售商品)
先說這張儲蓄險並非什麼特製的保險,而就是所謂常見、常被業務員拿來比較的利率變動型美元增額終身壽險之一。
實際上保單除借款與儲存生息的選項外,其他並無「利息」一說,而是「保單價值準備金(保價金)」的增加。其他有稱做「保單分紅」、「增值回饋分享金」及「生存還本金」等項目,概念有點類似利息,資產會因此增加的效果,但實際不稱做利息。但為求簡潔,後面一樣用利息代稱。
從表格可見,黃底的部分是滿7年的「當年度」報酬,也不能說是利息最多,因為從第16年(471美元)起每年都比第7年更多。另外第7年增加的部分(「利息?」)乍看之下好像比第8~15年個別的單年度報酬還多,但是這是重點嗎?你存了7年,就為了這一年的439美元? 看到隔壁F欄的IRR(內部報酬率),1.62%水準略低於這六年的美元一年定儲利率。
西元年 | 2017 | 2018 | 2019 | 2020 | 2021 | 2022 |
平均利率 | 1.75% | 1.85% | 1.85% | 1.85% | 1.85% | 3.05% |
在不考慮調整宣告利率的情況,單就儲蓄險來考慮報酬的話,終究還是放越久,內部報酬率越高。那些滿7年就解掉的,若非是「目標性儲蓄」或「明顯有意改變資產配置」者,其他最多的就是業務員/理專洗單。滿期不用繳錢,業務就沒續期佣獎拿;你解約買新單,他有新的首年度佣金(通常第一年領最多),這就是有的業務員或理專會用的不適當的手法。
那麼到底是繼續放著好,還是解約好?
事實上,顧問建議時通常要考慮其他條件:
- 家庭背景:這筆錢可能有誰會用到?
- 儲蓄目的:逼自己養成習慣、捧場還是資產配置?
- 儲蓄險的保障項目?
- 之後有什麼用錢目標?
- 風險可承受程度?
- 可否當作緊急預備金?
- 在還沒有給建議前,原Po本身有什麼想法?
- 保障型保險有沒有足夠?若不足的話,這筆錢很可能會變成風險預備金,屆時資金使用效率就不會太好。
若沒有這些資訊,說實在的,要給出適當建議是不可能的。若硬要給粗淺建議,只能用猜測的:看原Po敘述的態度,應該沒有急用資金需求;會有這樣的問題,對投資應該不是很熟。如此一來,我的建議是先繼續放著,用原本儲蓄的錢嘗試做存股,先習慣投資的感覺,再考慮進階的投資方式。另外我也不建議存金融股,而是大盤指數,原因是足夠分散,之後再按照個人風險承受度逐步做資產配置。
想當投資人,就要經得起市場的不確定性。就像最近發生許多戰爭,市場就不會那麼平穩,有的人坐得住,有的人不行。
光是一個問題,可以聊到這麼多東西,所以我覺得在社群上問網友理財問題,要得到適合自己的答案,恐怕不是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