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理財規劃

前言

當我搜尋「 理財規劃 」這個關鍵字時,我發現搜尋結果前面幾頁大致只有幾種主要論述:

  • 將理財跟投資畫上等號
  • 不要做這,不要做那
  • 第一步:記帳

這些在理財中都不能說是錯的,但身為一個過來人,這幾點對於過去的我,其實沒有辦法產生多大的動力去理財。我不太確定原因,可能我腦袋的結構比較沒辦法接受說教方式而來的資訊。這幾點沒辦法說服照他們說的去理財會有好的結果。

但我還是想了解理財。於是在邊做邊學習專業理財規劃的過程中,我慢慢找到自己可以接受的方式,同時也是CFP®理財顧問必做的流程。也就是說,如果能照著理財規劃顧問的流程,我就能夠理解、並產生足夠的動力去接受理財。我一則以喜,因為找到了適合自己的方式;一則以憂,我在網路上找了這麼久,卻很少找到有人分享這套流程,那其它同樣想要理財而搜尋方法的人該怎麼辦呢?

我想找不到這套方法的原因可能很多,不過我既沒辦法歸納,也沒辦法分析有哪些,以下是我想比較可能的兩個原因:

  • 大家只想投資,可能將投資跟理財畫上等號,更可能是金融機構為了銷售投資商品的傑作。
  • 理財規劃顧問極少,目前在台CFP®顧問人數尚不足3000人,其中8成以上年紀稍長,比較不會在網路上分享觀念。

延伸閱讀:理財不是只有投資

不管如何,這篇的標題是我根據搜尋「 理財規劃 」關鍵字的結果所寫。我架設這個網站有個特色:我不花精神寫太基本的名詞解釋,只寫應用問題。基本觀念在網路上都找得到,如果我再寫那些,可能會照成大家更多困擾。但因為網路上資訊很多,當中有些觀念很到位,有些卻很狗屁,因此我會分享一些觀念正確的連結,幫助大家分辨虛實真偽。

理財規劃實際上是範圍很大的主題,因此我會盡量用簡單的方式來呈現,如果有什麼地方寫不夠清楚,請留言或點右上角「聯絡顧問」加line直接跟我說。你的問題很可能也是別人的問題,提出來或許可以幫助到其他人,功德無量。

第一步:了解基本財務狀況

基本財務狀況包括現金流-「每年/月收入」、「每年/月支出」及「資產負債表」。

每年/月收入

要用年算還是月算都可以,只要能盡量精確即可,但不過度要求,因為太難了。我有個朋友為了精確,算到很煩,後面都不想繼續做了。這邊要知道幾個項目:

工作收入AB
理財收入CD
收入範例
  • A:年終獎金、三節獎金
  • B:工作月薪、加班費、兼差收入或是營業收入
  • C:保險每年還本金,投資項目年/半年x2/季x4配息
  • D:投資項目月配息

工作&理財收入

這邊比較少人提到的是理財收入。依照我的觀察,一般人比較沒有理財收入和工作收入「一起考慮」的觀念。理財收入是讓你的錢在你沒注意的時候為你賺錢,講簡單一點就是投資。大多數人都知道要投資,但卻很少人會跟工作收入擺在一起,這會照成一個現象:永遠希望投資報酬越高越好,而忽略合理性。例如小明薪水4萬/月,辛苦存了兩年共30萬,卻希望這30萬產生每個月1萬的理財收入。並非說不可能,但真要拚這樣的報酬率,其不確定性實在是太大,我並不鼓勵這麼做。30萬若是一個月產生1500~2000元被動收入倒是可以接受的合理範圍。

不考慮理財收入有什麼差別

有些人則是已經準備足夠的緊急預備金了,多的錢因為不知道怎麼投資或沒時間研究,現金就一直擺在戶頭裡,可能累積了200萬元,然後覺得自己好窮…事實上,一個穩定性還可以接受且不用頻繁進出的投資,報酬率應可落在6~7%左右。若是投資這200萬進去,換算每月約有1萬~1.2萬的被動收入,試想每個月多1萬可以做些什麼?幾件衣服、幾雙鞋子、幾次大餐、幾晚住宿?

列表方面,你也可以將年收入除以12變成月收入,讓自己好算一點,怎麼列都可以,自己習慣就好。

每年/月支出

跟收入一樣,莫要太吹毛求疵。這邊比較容易遇到的問題是,花費項目太多太雜,而漏東忘西。我個人是懶得記帳的人,但如果能將所有可能花費列出來之後,就算不用記帳也可以抓到9成,這張支出表就會變成「預算」的概念。

生活債務
投資儲蓄保險規劃
支出表範例

其中生活、債務也稱「現在支出」,而投資儲蓄、保險稱「未來支出」。

生活

  • 每月:食衣住行育樂、水電瓦斯、通訊網路、社交娛樂、子女教育、醫療保健、個人用品(化妝品、香菸等)、訂閱費(netflix等)
  • 每年:所得稅、房屋地價稅、牌照燃料稅、紅包白包、會員年費(google, costco等)

債務

學貸、信貸、房貸、車貸、感情債(孝親費)

投資儲蓄

儲蓄險、定期定額、勞退新制自提、退撫新制自提、零存整付。因為現在存的錢是未來要用的,因此稱為未來支出。

延伸閱讀:為什麼要投資?

保險

全民健保費、人身保險費、財產保險費、社會保險費(勞保、公教保、農保、國民年金)。因為現在買保險是為了未來的不確定性規劃的,因此算是未來不確定性的支出。

延伸閱讀:為什麼要買保險?

各項目資金分配比例

這個有太多說法了,例如:

生活債務投資保險
4231
5131
631
各種分配比例。

雖然投資好像都是3成,保險都是1成,但這些「參考比例」沒辦法說服我。舉例來說,如果我保險的保額只要0.5成(5%收入)就可以滿足需求了,一定要做到1成嗎?又如果我承擔巨大的家庭責任,必須要1.5成(15%)不行嗎?網路及業務員流傳「雙十法則」,只能是參考,絕對不是照做就好。因為每個人、每個家庭狀況不同,這種參考說法都不是那麼精準,將造成財務上無形的損失。這些損失若能取一小部分諮詢真正專業的顧問,都綽綽有餘,將能省下許多不必要的成本。

貸款亦同:我有一位朋友,買房子時很糾結在專家建議房貸佔3成的部分。這一樣是因人而異:

月收入其它花費房貸花費房貸比例
5萬3.5萬1.5萬30%
10萬5萬5萬50%
20萬8萬12萬60%
房貸比例沒有一定。

減少損失就是增加資產

所有的參考比例畢竟都只是參考,若沒有著重在個人適合度的部分,那幾乎是一定會有資金運用效率上的浪費。就我觀察,對於「幾乎所有民眾」這些浪費掉的財產,若能取其中一小部分諮詢CFP®理財顧問,並讓顧問規畫個人專屬理財計畫,都可以有效減少損失,達到增加資產的效果。你沒看錯,就是「幾乎所有民眾」,比例之高在我觀察時就印象深刻。

資產負債表

這對於定位自我財務狀況很有幫助。

舉例來說,現在房貸利率頗低,普遍小於2%,因此若突然有一筆錢,例如長榮海運員工領到年終一、兩百多萬,要不要先還房貸?列出資產負債表,將這筆錢拿去做可接受的投資,再利用投資報酬還房貸,將會是比直接還房貸更省錢省力的作法。

資產負債表範例。

第二步:設定理財目標

這點在理財規劃中的重要性是數一數二,也是你可以持續理財的關鍵。很多人平常工作時遇到許多鳥事,有時候會有倦怠感很正常,而大部分都是因為沒有具體的理財目標的關係。也就是說,如果你能夠清楚知道自己的理財目標是什麼,並且妥善計畫,將可以有效趕改善工作倦怠的問題,生活也可以更踏實。你必須對「未來」有想像,有期待,有計劃,才有動力做現在該做的事情。

令我驚訝的是,網路上幾乎沒有人提到理財目標這件事,其實長久下來我也發現台灣的社會環境中,很少強調「未來性」。我不太確定原因是什麼,可能大部分的人都不覺得這有多重要吧。也可能在我們的教育環境中,大部分時間都是強調考個好分數,讀個好學校,找個好工作…但這些一直以來都是長輩師長叫我們做的事,並沒有給我們太多的獨立思考空間,這點跟歐美或日本等先進國家很不一樣。有時候我不禁會想,若有一天台灣成為先進國家,社會風氣中必定需要增加「未來性」這個觀念。

理財目標的種類

我們常說的五子登科就是很好的理財目標,也是大家常見的目標:

  • 結婚(妻子/外子)
  • 生子
  • 房子
  • 車子
  • 退休/財富自由(金子)

當然有些人會有個人想要的-

  • 創業
  • 環遊世界
  • 慈善事業

其中退休是每個人必經過程,其它則看個人想法,因此每個人至少都會有個可以努力的目標。

理財目標的設定

理財目標力求具體,才能增加達成機會。「具體」必須要有兩個因素:

  • 明確的時間點
  • 明確的金額
目標時間點需求金額
買房頭期款10年後300萬
財富自由(退休)20年後每個月4萬x50年
理財目標範例。

計劃趕不上變化

你可能會覺得「計劃趕不上變化」,既然會變,何須規劃?有錢就可以做到任何想做的事情了不是嗎?

的確有錢什麼事都能做,但…並不代表沒那麼有錢就什麼事都不能做吧?大家都想有錢,但有時候事與願違,能真的有錢的人沒有幾個。儘管如此,雖然沒那麼有錢,但透過一個好的規劃還是可以達成許多目人生目標。你該不會覺得這輩子總有一天一定會中樂透、或透過股票投機賺進上千萬吧?

至於計劃趕不上變化的部分,我舉個例子:假如你要從高雄往台北,計畫坐自強號去。你一路向北,坐到台中時,前面的鐵軌被水泥塊砸壞了,於是你下車,考慮可以坐高鐵去。一到高鐵站,因為有小鳥碰到電線,高鐵站大停電,於是你出來,最後坐客運到台北。

計劃趕不上變化,但不變的是-你一路向北,不一定用漂的,但方向不變。理財目標就是這樣,你不一定如期達成,可能會延後,當然也可能提前。但如果一開始連方向都沒有,就如你要去台北卻不小心坐車到墾丁一樣,花上一些成本例如金錢或時間。

我必須再次強調:在理財規劃中,目標是非常重要的一環。實在太少人提到這件事了!許多人明明有目標,卻因為沒有這個概念,只得無形中揮霍財富,等到之後才後悔莫及。

每個人都一定有的一個目標

切記-不管你要不要結婚生子買車買房,有一天你一定得退休,端看是做到不能做或做到掛了為止,還是你想要提早五年十年退休,享受人生。

第三步:投資計畫

了解基本財務狀況及具體的理財目標後,就可以開始計劃了。在這個步驟我們把現金、定存也算在投資組合的一種,因為投資就是「承擔風險,賺取報酬」的行為。而適合自己的投資計劃就是「承擔適當風險,賺取夠用報酬。」現金跟定存雖然普遍被定義成無風險資產,但實際上因為報酬率偏低,因此也承擔了通膨風險。在這邊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兩項指標得出初步投資計畫。

  • 可投資金額-包括現有資金與未來流量
  • 具體的理財目標

可投資金額

在這邊要先了解一個財務計算概念:假設未來10年,每年初投資10萬元(總共投資了100萬),而10年後連本帶利得到150萬元。試問你的年化報酬率是多少?有些人可能會覺得總報酬率是50%,因此年報酬率是5%,所以只要找到每年5%報酬率的投資組合,就可以有150萬。

其實這樣算是不對的,因為貨幣時間價值的關係,你第一年投資的10萬,10年後其利息是複利了10次,第二年9次,以此類推。因此我們計算一個正確的答案:

一開始就有每年初投入時間總投資金額報酬率本利和
010萬10年100萬8.73%150萬
010萬10年100萬5%125.8萬
100萬010年100萬4.14%150萬
50萬5萬10年100萬5.52%150萬
20萬8萬10年100萬7.01%150萬
05萬20年100萬4.07%150萬
各種投資方式、報酬率與結果。

回到題目,需求年化報酬率是8.73%。因此你必須找到年化報酬率8.73%的組合,才會有150萬的本利和。為什麼呢?有興趣研究更多請看這篇

補充資訊:同樣的計算也適用於房貸:

房貸總額年期利率每月應付總繳利息總繳金額
1000萬40年1.6%28,367元約360萬約1360萬
1000萬30年1.6%35,193元約267萬約1267萬
1000萬40年2%30,463元約462萬約1462萬
1000萬30年2%37,208元約340萬約1340萬
「每月應付」是以年為單位除以12簡算,因此會有些許誤差。

表中可以發現,雖然年期拉長會造成總繳利息較多的現象,但每月應付較低。每個人或家庭對資金流動需求不同,是以沒有說哪種方式一定最好,只有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因此你要先知道自己現有及未來有多少資金可以投入,才可以得到準確的目標金額或預期報酬率。

具體的理財目標

第二步中我們有兩個理財目標:

目標時間點需求金額
買房頭期款10年後300萬
財富自由(退休)20年後每個月4萬x50年
理財目標範例。

這樣就可以計算出適合自己夠用的報酬率,或是衡量應投入的金額,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投資組合,而非人云亦云,都聽人家說的,卻不一定知道自己在做什麼投資,一有風吹草動,心理就忐忑不安。

目標應備金額投資報酬率今年起每年應投資
買房頭期款300萬2%(定存)27萬(2.3萬/月)
財富自由(退休)2400萬2%99萬(8.2萬/月)
買房頭期款300萬7%(投資組合)22萬(1.8萬/月)
財富自由(退休)700萬7%17萬(1.4萬/月)
投資規劃範例。

你可以從報酬率(例如有把握7%)切入,也可以從可投資金額(例如每月有3萬可以投資)著手,更高端的是兩者取平衡,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如果你覺得很複雜,也可連絡顧問,請顧問免費幫忙計算。

延伸閱讀:投資的意義

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

投資工具百百種,儘管我們知道金額與報酬率,卻還不知道什麼工具可以具備這樣的報酬率。你可以自學,未來我會寫在文章裡,也可以直接諮詢顧問,快速有效得到答案。

算到這邊,基本上已經可以開始執行你的投資計畫了!有了良好計畫的投資,除了讓你大幅增加達成目標的機會外,會讓你更了解現在的工作不是為了受同事、客戶、主管的鳥氣,而是為了自己的未來。「再怎麼樣都有薪水會進來」會讓我們心裡好過非常多。若是未來有加薪會轉職的機會,也會更有信心做選擇。

第四步:保險規劃

為什麼要買保險

直到這裡,才開始考慮買保險。好不容易我們得出了一個良好的人生理財計畫,現在正是準備實現的時候,但若是遭遇任何風險的話會有什麼後果?若是一次風險事故讓我們住院或在家休養超過一個月,當休假病假都用完後,薪資會開始減少。而日常生活、債務、投資都是每個月要花錢,若沒有薪水進來讓我們支付這些項目,恐怕會讓生活大受影響,不要說目標,連生活都不一定過得下去。更何況還有不確定的醫藥費問題,也以可能讓我們過去幾年存下來的錢一夕之間化為烏有。

風險與損失

遭遇住院或在家休養風險時的損失:

  • 收入減少
  • 醫藥費、看護費

遭遇身故風險的損失

  • 未來收入
  • 子女成年前教育金
  • 房/車貸餘額
  • 父母未來孝養金

重大傷/疾病的損失

  • 休養時無法工作的收入減少
  • 工作能力永久減少
  • 醫藥費

長期照護的損失

  • 生活無法自理,須有人照顧的費用

這就是保險的意義,而不是業務員來要求你買什麼就什麼,也不是你給他一個預算要他配一個保險出來就照單全收。保險規劃跟投資計劃一樣是要看個人適合度的。例如每個人收入不同,住院日額的保額就會不同;房貸金額、孝養金、子女年紀不同,壽險保額就會不同。

這邊所列只是幾個常見項目,其他還有一些,請洽詢你的業務員,或連絡我免費諮詢。

我有買了/我父母有買了

現在大家身上都有保險,包括全民健保、勞保、或汽機車強制險都是。當然也幾乎都有買商業保險,但你身上有的保險是否能夠真正的解決風險事故的問題嗎?我舉個例,假設我房貸有800萬,扣除老婆負擔的部分,我至少還有400萬的房貸責任。那我跟業務員說我有買保險,目的是為了讓業務員閉嘴不要推銷。但實際上買多少?50萬。你覺得呢?

我是真的想知道你覺得怎麼樣?如果是我,我一定會做到400萬,而且還會超過,因為我小孩還小,父母還在。但你不是我,我也不是郭台銘董事長,所以我不覺得你一定要做到400萬保額,因為每個人想法不一樣,因此我也很想知道你覺得要不要做到400萬。我只是好奇你的想法,完全沒有想爭執或說服你,除非多的350萬受益權要給我,那我會考慮用上一些話術來呼嚨你XD

有沒有買不是那麼重要,保額足夠才是重點。

保險不是機率的問題

我也不談會不會發生的機率問題,因為永遠沒人知道。我要談的是就算發生,你的人生跟計畫一樣可以繼續的方法。

我有一個朋友,他說他以前沒生過病,因此不覺得未來他會生病,所以想將保險全部解約。我本來直覺想說:你所有的投資未來績效都跟過去一樣嗎?台積電從200到600漲了3倍,未來一定還會漲3倍變1800元嗎?大部分的人都知道因為風險的關係,過去績效不代表未來表現,但卻也有很多人覺得身體健康不一樣:以前怎麼樣,未來也一樣。

我沒有這麼答覆朋友,而是跟他確認這麼做未來可能的損失後,就讓他去解約。我想若一個人為了反對而反對,就不會有共識,因為他跟本聽不進去,腦袋裝不進任何東西,那也不必爭論太多,徒費口舌罷了。可能他個人真的就不會有任何風險,是我多慮了。就像有的人投資前會觀望一下,有的人想買就買,顧問僅做告知,倒也不會跟對方起爭執,因為我們了解人性,也尊重人性。

須知投資遇到風險最多是帳面上的損失;身體健康遇到風險將連投資的錢都拿不出來,而以前所累積的還要吐出來,切莫為了省幾千塊的保險費因小失大。

延伸閱讀:買保險的意義

結論

原則上這就是CFP®顧問做理財規劃時的一些核心步驟,其他剩下都是小項目與加強。例如我們可以根據上面資料,加入通膨因素,考慮勞保或勞退新制退休金,算出你從現在開始到100歲時,每年的資產變化,來確定計畫是否可行,或是怎麼調整到最佳化,甚至提供兩個以上的執行方案讓你選擇。但就算不諮詢,如果你能夠掌握所有上述這些流程,你在理財觀念方面應該是贏過99.9%的一般人了。

總之要做好完整的理財規劃,要嘛自己花時間、精神學習研究,要嘛直接跟CFP®顧問討論。如果你身邊就有CFP®顧問,也可以直接去諮詢;但如果沒有認識的請聯繫我,提供免費線上諮詢。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