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保險的雙十法則,居然一點用都沒有!?

今年春天我準備到社區大學開設理財規劃的課程,而最近開始有試聽活動,在一堂課程中,有學員提到買保險預算的「雙十法則」。當下我是有點震驚的,沒想到會從一般保戶口中聽到這個詞,「原來真的有人會記得欸!」這是我在台上的第一反應,接著引發後面的討論。

先說明一下雙十法則:用年收入的10%來買年收入10倍的保障,例如年收入50萬的人,要用5萬元買到500萬的保障。

我剛進入保險服務業的時候,公司也是這樣教的,當初背手稿還要考試,背到滾瓜爛熟,被要求去講給準客戶聽,灌輸保險觀念,進而讓客戶買單。

但當初在背的時候,就發現雙十法則其實存在很多問題:

  1. 為什麼是10倍保障?
  2. 如果收入的10%買不到10倍保障,何解?
  3. 如果收入的10%可以買超過10倍,何解?
  4. 要不要考慮過去所買過的保險?
  5. 保險那麼多種,例如壽險、醫療住院日額、醫療實支實付、意外、失能、長照、防癌…等等,那麼所謂「年收入10倍」,是怎麼算的?
  6. 產物保險,勞保、健保費要不要算?
  7. 理財型(例如投資型保單、儲蓄險)保險要不要算進去?

當時我問經理或Top sales這些問題,卻被含糊帶過,東扯一點、西扯一些,說到底我完全沒得到解答。直到現在多年的市場經驗與專業理財規畫研究,對於這些問題有了更深刻的體悟與想法。

為什麼是10倍保障?

先說結論(後面幾條也都一樣先結論),這個10倍沒什麼意義,我覺得很像只是為了要客戶掏出收入的10%來買保險(因為大部分的人都沒有花到10%),湊一個雙十的好記說法,講得煞有其事。

我也找不到其他理由可以試著解釋10倍。有聽過某業務員同事說是為了未來10年的收入,那麼是什麼險種呢?如果是壽險,那又為什麼是10倍?未來每年需求都不一樣,例如房貸總額一天天減少(家庭債務降低)、小朋友一天天長大(到成年的時間變短)、父母一天天變老(預計孝養日期減少),這10倍完全說不過去,我認為完全沒有什麼根據。

如果收入的10%買不到10倍保障,何解?

無解,法則不攻自破。

如果收入的10%可以買超過10倍,何解?

業務員很可能要求保戶拿出這10%作為買保險的預算,然後建議買一些其他的項目,說一些經不起問的理由,東補西補,例如醫療住院日額、手術險…等等這些跟收入10倍無關的東西。不為別的,就是要保戶掏錢,買一些業務員可能找不到正當理由的保險。

要不要考慮過去所買過的保險?

理論上是要,但業務員的需求可能不在乎這些,因為保戶今天願意拿多少錢出來買保險,對他們來說才是重點。

保險那麼多種,例如壽險、醫療住院日額、醫療實支實付、意外、失能、長照、防癌…等等,那麼所謂「年收入10倍」,是怎麼算的?

沒有算啦!因為根本沒辦法這樣算。

產物保險,勞保、健保費要不要算?

理論上買保險是要考慮這些項目,但大多數業務員可能不在乎這些,他們關心的重點還是保戶願意拿多少錢出來。

理財型(例如投資型保單、儲蓄險)保險要不要算進去?

老實說我也不知道要不要算。因為考慮到這邊,我們就可以很清楚知道雙十法則本身就是個話術,而且算是很知名的那種,不少人聽過,甚至信以為真。所謂「話術」,就是讓對方覺得好像很有道理、聽起來很厲害,再加上業務員莫名其妙的自信,讓保戶「不假思索」的衝動買單。公司提供的手稿甚至標題還會寫「XX保險話術解析」。

話術的感覺有點像詐騙,實際上當然不到那麼嚴重。詐騙是用錯誤的資訊來誤導,而話術,則是讓對方感覺「好像是這樣」,但沒有提供完整資訊,自然也就沒有什麼錯誤資訊。

但造成結果很可能是一樣的。保戶花了錢,換來一個他可能不是那麼需要的東西。

結論

我認為雙十法則很可能是很久以前,保險險種與觀念還沒有那麼多的時代,業務員說明保險用的(那時候最常見的是「壽險」=「死亡險」)。只是在現代,不論是險種或是保險觀念都比以前超出太多了,這法則在現在對保戶來說一點用都沒有。就算在當時,以年收入的10倍做為參考,仍是沒有邏輯,但考慮到當時保戶的保險觀念不比現在,台灣的金融環境也尚不成熟,導致業務員想出這種說法來促進成交流程,說實話也是可以理解。

時代在進步,許多過去的舊觀念勢必會跟不上,大家必須時常更新理財觀念,才不會被淘汰掉,或做錯理財決策而後悔莫及。

Leave a Comment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回到頂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