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朋友討論到早產的新生兒保單的問題。
衛服部有定義早產:
- 20週 < 妊娠週數 < 37週
- 500g < 新生兒體重 < 2500g
關於投保,我記憶中的原則是:
- 2000g ~ 2499g 一~三個月以後
- 1500g ~ 1999g 一歲以後
- 500g ~ 1499g 兩歲以後
- 未滿500g 六至七歲以後
但各家保險公司投保規則並不一樣,有些規則之間甚至頗有落差,上面只是個參考,實際上也都要附上病歷摘要、寶寶手冊等資料(相關資料越完整越好),由保險公司評估可保性。
關於早產兒投保,基本上就是照保險公司的規則走,畢竟寶寶希望早點見到父母,那是他/她的決定,旁人無法干涉。
我想到一個常會被討論到的問題:父母親的保障比較重要,還是小孩子的保障比較重要?
可能有不少人直覺上會覺得寶寶還小,各方面都比較脆弱,所以寶寶的保障比較重要。這樣想我並不反對,的確是有可能,只是我個人還是會建議從損失程度來考慮:
假設兩者都是生病住院的情況下:
- 父母:醫藥費、看護費、工作收入損失
- 小孩:醫藥費、看護費
原則上邏輯是這樣,因為大人有在賺錢,所以損失程度可能會比較大,因此第一個結論是:大人的保障原則上比較重要。
有些人會說:小朋友住院,你大人也是要請假照顧啊!的確是這樣,只是父母或許可以輪流請假,或收入較低的一方去照顧,或有家人支援(常見有祖父母、爸媽的兄弟姊妹之類),那如果是大人住院,若是遇到特休、病假用完了,可能就會開始影響到收入。
有些人會進一步考慮:那父母收入相當、又沒有家人可以支援怎麼說?的確有,那這種家庭所規劃的保險勢必跟其他人會不一樣。
所以討論到這邊可以得到第二個結論:保險規劃根據家庭狀況不同,有不同的方案。這邊的方案不是那種套餐型的罐頭保單,而是只專屬於該家庭的做法。
因此我非常不建議購買罐頭保單,因為每個人、每個家庭背景狀況都不同,罐頭保單很高機率無法符合個人需求。
這邊還可以衍伸出第三個觀念:保險屬於理財規畫的一部分,如果因為每個人狀況不同而有不同的保險規劃,那其他的理財項目如常見的投資組合是不是也需要量身打造?
這絕對是肯定的。
每個人心理素質、投資紀律、理財目標、家庭背景(可能家裡實力很雄厚)…等太多不同的因素,會讓每個人的投資組合有所不同,所以我們可能常會看到人們在討論投資時,你一言我一句,但就是很難有個最佳投資組合,原因就在這裡。
保險、投資都是理財的範圍,理財規劃是需要量身打造的。